隨手寫、隨手貼的便利貼,是很多學生跟上班族的提醒小幫手,每天貼在牆壁或是文件資料上早已成為常態。3M公司在1980年代推出這項便利貼產品,如今一年可以生產約500億張。
(Photo from: GIPHY.com)
至於當初這項產品是如何發想出來的呢?
有一個人在唱詩班練習時,夾在樂譜裡的紙條老是掉出來,於是他就跟發明黏著劑的科學家合作,把紙條根黏著劑做結合,於是便利貼這這麼推出了。
便利貼的共同發明人富萊 (Arthur Fry)從生活中發現了需求,他發現每次唱詩班練習時,夾在樂譜的紙條常常不見,也許他需要一張可以黏卻又不會傷到樂譜的紙張。富萊的需求,找到了科學家席佛(Spencer Silver),當時席佛正研發一種對壓力敏感、容易清除的黏著劑,兩人的想法一拍即合,便利貼就在1980年代誕生了。
「它們有各種顏色,很美;他們的存在有意義,但這意義因人而異:有時候他們是張便條:『我會回來(吃飯)』,有時候上面記著電話號碼。但不論上面承載的資訊有多重如泰山,便條貼本身永遠是輕如鴻毛而虛無縹緲。壽命如此有限的這東西上面記錄了可能無價的資訊,產生了一種二元對立:這可能隨手就丟了,但上面的東西可能經不起丟。」——加州藝術家Rebecca Murtaugh
藝術家的視角總是能將生活文具與美學做結合,看似不起眼的小東西,確實為人們帶來莫大的習慣改變。
其實便利貼並非一上市就造成轟動,靠著行銷手法,先免費送給上班族或是企業當作公司禮品,九成人用完後,自掏腰包購買,因而打響知名度。
便利貼問是超過30個年頭,用法也越來越多元,不單可當作公司禮品還能作為創意裝置藝術作展示。
我想,能夠被當作不起眼的生活文具,卻又能創作五彩繽紛的藝術展牆,大概就非便利貼莫屬了。